淺顯分析今年led照明中小企業的發展。編輯:天津銘誠達科技 維護:mcd-tech.com 來源:http://www.somethingstrongandtrueblog.com/
自1969年人們生產出第一顆擁有一定發光效率的發光二極管以來,led生產已走過近40多年的發展歷程。但在近些年,LED產業發展迅猛,利用LED作二次開發的產品與LED配套的產品飛速迅速。不僅新產品不斷上市,形成了不少新型產業,而且,在不久的將來,LED行業發展還會面臨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。尤其是LED照明產業,即便是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,仍逆市上揚,銷售總額達了1000億元,仍然保持了同比30%以上的增長率。LED擁有體積小、耗電量低、使用壽命長、高亮度、低熱量、環保、堅固耐用等特點,在低碳、環保、節能已經為世人所認知的大前提下,LED被公認為是未來30年在顯示和照明領域無可替代的固態光源。
以下淺顯分析今年led照明中小企業的發展。
LED并購時代:并購易,整合難?!‰S著淘汰白熾燈時間表確定、《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》出臺、財政補貼推廣力度加大以及政府帶頭采用LED照明等措施落實,LED照明新一輪市場正在孕育。把握產業脈搏、洞察市場先機,開啟布局LED照明渠道戰略去年已經被眾多企業提上行程。三安入股璨圓,共享兩岸合作契機,德豪潤達聯姻雷士,布局全球照明市場,這兩件企業合作標志著LED市場面臨著重組,資源整合成為產業發展必然之路。不過縱觀LED產業大局,無論是“強強聯合”還是兼并整合,都是為了更多借用雙方強勢已更好開啟布局LED渠道戰略,來爭奪市場。通過整合實現技術、渠道、品牌等資源共享為開啟布局LED市場爭奪策略準備充足“槍支彈藥”。
精耕細作 LED照明中小企業能否“欲火重生”?照明產業格局轉變 智能照明擴展職能家居市場?!」?,有這樣的魔力,讓人類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地走在追尋它的漫漫長路上。照明經歷了從火、油到電的發展歷程。電的照明也經歷從白熾燈、節能燈、LED照明的革命風暴。每一次光源進步都會掀起照明行業革命風暴。第四代綠色新能源LED照明崛起不僅僅得力于它節能、環保、長壽命等優勢,而且還具有可塑性。目前來看,智能照明已經由原來單一的遙控開關,變成如今的智能感應燈光、智能場景燈光、智能遠程控制燈光,所實現的效果也由單一調光變成如今的燈光軟啟調速、冷暖燈光搭配、高低壓調光、LED全彩色譜調光等。相信,智能化、節能技術與新能源LED發光源結合將引發照明行業產業格局重大轉變。通過兩者結合帶來生活更加舒適照明和更加智能化、節能、便捷的生活。
第九屆廣州國際LED展開幕。第九屆廣州國際LED展3月1號到4號在廣州·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琶洲展覽館B區隆重舉行。很多企業展示LED球泡燈、LED燈管、LED平板燈等很多普通照明產品。小編仔細詢問下,很多企業定位于出口企業都準備開拓國內市場,尤其是針對商業照明、辦公照明、室內照明等。春寒料峭,2013LED照明首個展會,正面交鋒打響市場爭奪“第一槍”,面對政策持續加大支持力度和需求逐漸打開,LED照明行業會否迎來春天?
智能裝備制造業是高端制造業的核心,也是美國“制造業回歸”的核心內容。我國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,集中體現在我國工業始終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。加快產業進展模式創新,搶占智能裝備制造業的新制高點,是我國制造業必須直面的前路。智能裝備制造業規模已超過2萬億美元,位居世界第一。美國和日本分別為1.5萬億美元和1.2萬億美元。然而,作為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重要產業,及全球范圍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,智能裝備制造在國內卻頗有些“養在深閨人未識”的感覺,尚未被投資市場認識到其巨大的發展潛力。對此《高端裝備制造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提出:將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培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導產業。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,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0000億元,實現裝備的智能化及制造過程的自動化,使產業生產效率、產品技術水平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,能源、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明顯降低。國內已經形成了以深圳和廣州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,以上海、江蘇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,以福州、廈門、南昌為核心的閩江三角地區以及以北京、東三省為核心的北方地區等四大產業集散地。其中,以深圳的產業鏈最為齊備,在整個市場份額中也占據最高地位。
希望雖如此,但仍有多項瓶頸制約著裝備制造業的發展?!∈艿絿H整體行業下挫影響,國內制造業近期發展幾乎處在停滯狀態,增長緩慢,甚至出現下降。主要面臨的困難就是需求不足。汽車、鋼鐵等行業發展都遇到困難,相關配件需求不足,對生產設備制造行業的影響自然不言而喻。自近代以來,我國的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就一直追隨國外的腳步。國內裝備制造業突出優勢是成本,這其中有人力成本低廉、原材料充足等種種原因,但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這一優勢并不具備可持續性。當全球經濟低迷時,外部需求較弱時,這種困難來的更明顯。國內制造技術亟待提高。國內制造業技術水平低下得到行業的普遍承認,但承認不足并不意味著有意愿改變。一方面,經濟方面受原材料等成本影響明顯,處在產業鏈中間環節的我國裝備制造業地位尷尬。全行業附加值體現并不均衡,有的甚至充當“賠錢賺吆喝”的角色,想掙錢并不容易,所以拿錢搞研發的意愿當然很低。另一方面,國家投入的研發資金利用率低也是技術前進步伐慢的重要原因。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,實現重大裝備的自主化是必須的。為此,有關部門應給予政策、資金方面的支持,全面提升“中國制造”的競爭力。但據業內人士透露,我國在技術創新和研發上的投入總量并不低,但多是“撒芝麻鹽”,資金使用效益不高。